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宣传 > 婴幼儿保健

儿童脑瘫诊疗的误区

字号:[]

信息来源: 作者:曹务莲 发布日期:2015-08-28

     脑瘫是自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和异常姿势,同时可伴随有视听觉、行为、语言、智力、精神等方面的障碍。<?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脑瘫康复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上,如果由于不重视的家长或不认识该病的医师,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会造成终生肢体残疾。脑损伤的最佳治疗时机是孩子1岁以内,可惜的是,很多孩子给白白耽误了。

细数原因和误区,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不相信自己孩子有病

    10月的乐乐是父母瞒着爷爷奶奶偷偷抱来看病的,据妈妈说乐乐4-5个月时头还竖不起来,如今扶他站立时他喜欢用脚尖着地,双腿交叉,象跳芭蕾舞似的。而孩子的奶奶却说“我们乐乐眼睛忽闪忽闪的,逗他会笑,能有什么病?”。可现实是残酷的,经检查他四肢肌张力高,有异常姿势,考虑为脑瘫。

    点评: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家长因缺乏育儿知识,是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病的,等来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康复期啦。所以作为父母应当了解正常孩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月龄,如3个月孩子头能竖稳,4个月左右能翻身,5个月能主动伸手抓物,6-7个月能独坐,8 个月会爬等.家长可将自己的孩子与周围邻居的孩子做比较,定期找专业儿科医师评价孩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情况。

2、都是缺钙惹的祸

    脑瘫误诊为缺钙是最常见的。秀秀1岁半时不会走,爷爷带她到当地就诊,一当地老专家告诉他孩子缺钙,听信专家的话,一直补钙到3岁,还是走不了,才到专业儿童康复机构就诊治疗。提起误诊,爷爷很气愤也很专业的说:“应该对下面的医师进行培训”,“早产、难产生下来的孩子,要事先对家长打个招呼”;“有可能会得脑瘫“;“发现不对劲,早点儿到大医院检查”。

    点评:常碰到一些家长带患儿看病时,一问病史,有明显的脑瘫发病危险因素,加上患儿的特殊表现,基本可以诊断为脑瘫。一些脑瘫患儿由于哺乳困难、吞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户外活动少,易合并佝偻病。小儿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与脑瘫有本质的不同。佝偻病重者可出现动作发育迟缓,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绝对没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低下等,母亲也没有难产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等病史。脑瘫早期与佝偻病表现很相似,均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夜哭难安等,有些家长习惯性地认为孩子软、瘫、抽筋就是佝偻病,是缺钙引起的,于是盲目给早期脑瘫患儿买来大量钙制剂,一味地补钙,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并非补钙补错了,而是没有正确诊断病情,其实孩子“软”、“瘫”的真正病因是脑瘫。脑瘫的治疗关键是“早”。应给予专业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电疗、针灸等。而佝偻病患儿只需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即可。

3、 麻痹大意 侥幸等待

    康康是个早产双胎儿,出生才2千克。他6个月时因脖子软、抬头不起到医院看病,医师明确告诉他父母康康有早产、双胎、低出生体重等高危因素,加上目前的表现,很可能是脑瘫,要抓紧时间治疗。康康的父母则认为孩子早产,要比别的孩子弱、发育晚一些,等他长长再看吧。结果到了3岁,康康还不能坐,父母才急了,带他来看病,然而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点评:康康很可惜,如果第一次就诊时开始治疗,这个时候可能已完全康复了。现在治疗即使能康复,时间要花得更长,难度也增大了,还可能留下后遗症。这种侥幸心理的患儿家长很多。其实只要有早产、低出生体重、黄疸、难产、窒息等高危因素,运动发育落后的同时又伴有头后仰、拳头紧握、肢体发硬等神经学发育异常,一般就可能判断为脑损伤。

4、评估不准 过度诊断

    小朋友4个月时因抬头不稳到医院就诊,医生看后对其父母说孩子是重度脑瘫,将来可能残疾.回去以后,一家人抱头痛哭,寝食不安,经人介绍后到专业治疗中心就诊,医师检查后发现孩子智力、听力、视力正常,仅有轻度运动落后和姿势反射有些异常,遂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经2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完全恢复。

孩子出生后6个月以内有轻度脑损伤表现,有的可自行恢复,不能轻易下脑瘫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概念是指有轻微脑损伤的患儿还不能达到脑瘫的诊断标准,但有发展成脑瘫的可能。所以诊断脑瘫一定要到专业医院,不要轻信一家医院一个医师的诊断,应经专家或专业医师进行系统的评估后才能确诊。

5、我们别瞎掺合

    8个月的成成在一家医院治疗了3个月,头还是向后仰,手握拳很紧,两上肢内旋后伸,象长了翅膀似的。就诊时妈妈很随意地抱着他,对于他的异常姿势没有任何纠正和抑制。医师问她平时在家中给成成做了什么训练?怎么抱成成的?妈妈只有一句话“我什么也没有做,就这样抱的”。

    点评:对于脑瘫患儿,特别要强调医疗康复、家庭康复和社会康复相结合。在医疗康复的同时,须指导家长掌握相关康复知识和训练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的异常姿势,对巩固医疗康复的效果和促进孩子的运动、智力发育等是非常重要的和十分必要的。许多家长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事,我们做父母的非专业人士,千万别瞎掺合,别帮倒忙;或者期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手术”等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事实上,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治疗中,孩子是主体,康复医师是训练的指导者,训练师是训练的实施者,而家长则是训练措施的贯彻者和巩固者。家长是最早发现孩子异常的,也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者。治疗期间,在医院,治疗师对孩子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更依赖于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起居的家长。因此,家长应学习正确照顾脑瘫儿童的方法,如进食的姿势、睡觉的姿势、平时放置在床上的姿势、走路的姿势、玩耍的姿势、抱的姿势、坐时手和腿的摆放方法等,并一点一滴地将这些训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孩子较大年龄,因此,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家长的耐心。家长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还可以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有信心,有兴趣。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更需家长配合;孩子的生活处理要有家长的支持;培养这些特殊孩子的性格、智力、语言能力,家长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得参与,而且是长期参与,是有指导的参与。

6、脑瘫是不治之症

    治疗脑瘫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治之症”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早期发现、早期合理综合干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

7、都是我们的错

    不少家长愚昧、迷信地认为可能自己过去做了错事坏事,现在上天来惩罚我们,结果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患上脑瘫了,由此到处为患儿烧香拜佛、请神算卦,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治疗起来已非常困难。

8、哪里说好哪里就有我

    现在信息社会,网络普及,家长上网查找相关知识或咨询相关医师。有些家长为患儿治病过于心切,只要一听到哪里能治这种病,都要去试一下,有的甚至跑遍全国,却得不到有效治疗,有的受骗上当,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治疗几天,效果不明显,就认为治疗无效。殊不知,脑性瘫痪为某种原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的并发症,但其仍为非短期医疗可以治愈的疾病。同时,在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治疗“平台期”,即一段时间内未能观察到患儿的进步,患儿的反应很可能不如初入院时,有部分家长就沉不住气了,以为越治越坏,而放弃治疗或转战其他他认为好的地方。事实上,这种暂时的无反应,往往是治疗高潮即将到来的征兆,越过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会明显表现出来。因此,家长应有思想准备,不可半途而废,切不可道听途说,专打“游击战”啊。

9、就让孩子少受点苦吧

    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有些家长希望能用一种单一治疗方法,让小孩少受苦,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有些医生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导致一些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功能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因此有些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简单认为孩子的病是由于缺氧引起的,那我就给他现在补氧,于是不分原由、不限年龄地让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